本文卡片
在《逃避自由》中,埃里希·弗洛姆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现代困境:人类既渴望自由,又恐惧自由。
当旧有的社会纽带——宗教、家族、封建等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瓦解,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与孤独。弗洛姆指出,自由并非单纯的解放,它同时意味着个体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责任、生存的不确定性,以及意义的缺失。于是,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主动放弃自我,依附于权威、群体或某种既定的身份,以换取安全感。
这种逃避可能表现为对极权主义的盲从(如纳粹德国的集体狂热),也可能隐藏于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算法推荐和标准化人生路径中。我们是否真的在行使自由?抑或只是从一个牢笼(传统束缚)跳进另一个牢笼(社会规训)?弗洛姆的答案是:真正的自由不是”免于束缚”,而是”成为自己”——它需要勇气去直面孤独,并在创造性的爱和工作中建立自主性。
那么,身份究竟是困住我们的牢笼,还是帮助我们航向自由的船票?在标签化盛行的今天,我们是否在用”打工人””斜杠青年””小镇做题家”等身份来定义自己,却因此丧失了更丰富的可能性?本书写于1941年,却在80年后的今天愈发振聋发聩——当我们谈论自由时,或许首先要问: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自由的准备?
正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