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Design Thinking》由IDEO公司总裁Tim Brown撰写,最初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2008年6月刊。
文章诞生于全球创新压力日益加剧、企业普遍面临同质化竞争、传统管理理念逐渐失效的背景下。
Tim Brown试图通过“设计思维”这一概念,为企业、机构乃至个人提供一种全新的创新方法论,帮助他们在产品、服务、流程乃至战略层面获得突破。
布朗开篇讲述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爱迪生的成功不只在于灯泡本身,更在于他构想并打造了电力系统的整体使用场景。他指出,爱迪生的天才在于把技术发明置于完整具体的市场环境中考量,并通过大量试验迭代完善(“99%的汗水”)。
布朗称这是早期“设计思维”的例证:一种贯穿整个创新过程的以人为中心、实验驱动的方法。
设计思维三个关键阶段——洞察(灵感)-构思-实施,每阶段都结合了抽象与具体的反复跳跃。
在洞察阶段,设计师深入用户环境,收集具体故事,归纳出抽象需求洞察;在构思阶段,团队发散想法,再收敛挑选概念(具体方案与抽象原则来回拉扯);在实施阶段,快速做出原型(具体化假设),让用户试用反馈,再根据反馈调整设计(抽象出改进方向)。
整个过程迭代多次,直至产出既满足功能又愉悦用户的方案。布朗特别强调原型的重要:“爱迪生的研发方法包括无数轮试验,‘99%的汗水’正是不断试错改进的写照”。
他认为,原型是一种思考工具,不是完成品。
通过制作低成本原型并让用户交互,设计师能从具体使用中获取宝贵洞见,比纸上谈兵有效得多。这体现了边做边学的辩证:每个原型失败都教你一些成功要素。
布朗写道:“把失败看成设计过程的不可或缺部分”,鼓励公司营造允许试错的文化。设计思维还讲究跨界协作:不同领域专家一起工作,通过观点碰撞产生创新火花。
这跟辩证法的对话意识一致:真理越辩越明。
布朗在文中的案例很丰富,如IDEO曾帮助医院改进儿童MRI体验,他们让设计师亲身躺MRI感受惊恐,又观察孩子行为,归纳出氛围问题;随后构思把检查流程设计成“海盗探险”主题,布置房间,让孩子觉得在游戏,极大减轻了恐惧。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站在用户角度体会具体情境、然后用创造性抽象转换情境何等有效。
设计思维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应引入同理心,从人的实际出发;大胆发想但快速验证,不迷恋想法本身;拥抱失败快速迭代,借现实反馈修正创意。
用一句话总结布朗理念:“想得如同用户,做得胜过用户想象”。这高度概括了抽象理念与具体实践融合的设计艺术。
通过学习设计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把辩证思维应用于创新领域,学会在共情中发现矛盾,在迭代中解决矛盾,创造出既有意义又有魅力的成果。
本文卡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