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 AI 时代提出了一个很反共识的观点:AI 让文本变成了“玩具”,写作是造玩具,阅读是玩玩具。只有用“玩”的心态,才能真正用好AI和文本。
为什么这么说?作者拆解了几个常见的误区和原因:
很多人把AI当成冷冰冰的工具,觉得它只负责干活,没什么乐趣。但实际上,AI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能和你一起“玩”文本——你可以用它写故事、改风格、做实验,像搭积木一样反复试错。
有些人对AI很警惕,觉得它威胁人性,太严肃,玩不起来。但这种紧张感其实是人自己加的,AI本身没那么可怕。你越放松,越能发现AI的趣味。
还有人不会“指挥”AI,不知道怎么和它互动。其实和AI互动,像和团队协作一样,是一种“玩”的过程,不是上下级命令关系。你要学会用好提示词,和AI“对话”,而不是只让它机械执行。
很多人对AI的期待太现实,觉得它必须像真人一样完美。但AI和玩具一样,本来就有夸张、简化、甚至“出错”的地方。你要用“玩”的心态去包容这些“瑕疵”,反而能激发更多创造力。
文本本身也有“可玩性”,不是只有实用价值。不管是写报告、做笔记,还是写小说,只要你能在过程中找到乐趣,文本就能变成“玩具”。AI只是把这种“可玩性”放大了。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文章? 有以下几点原因:
它能帮你换个角度看AI和写作。你会发现,AI不是只会干活的工具,而是能和你一起“玩”的搭档。你用什么心态对待AI,AI就会给你什么反馈。
它能让你放下对AI的恐惧和压力。文章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把AI和玩具、乐高、造船等做类比,让你明白:用AI写作、阅读,其实和小时候玩积木、拼模型没什么本质区别。
它能激发你用AI创造的兴趣。如果你觉得AI写作没意思、太机械,读完这篇文章,可能会想试着用AI“玩”点新花样,比如让AI帮你写不同风格的故事、做互动文本、甚至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文本玩具”。
它能帮你理解未来文本和AI的关系。文章最后提到,AI让文本变得更有“可玩性”,未来的阅读和写作方式会越来越多样。你早点理解这种变化,就能更好地适应和利用AI。
本文卡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