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卡片
这篇文章讲述了1922年在巴黎,哲学家柏格森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的世纪之辩。
一个是用生命体验和直觉思考时间的哲学家,一个是用精密仪器和数学公式定义时间的科学家,他们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上的交锋,更是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碰撞。
要读懂这篇文章,首先得明白几个关键概念:
物理时间:这是我们用钟表、秒表测量的时间,是科学实验和工程计算所依赖的标准。
哲学时间(绵延/duration):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时间,比如等待时的煎熬、欢聚时的短暂。它无法精确量化,只能体验。
心理时间:这是脑科学和心理学里研究的时间感知,比如为什么有些时刻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快,有些时候却异常漫长。
现实生活中,这些概念随处可见。比如,考试的60分钟对不同学生来说长短不一;一场手术的两小时,对医生是紧张操作,对病人却可能是昏迷的瞬间。物理时间是统一的,但每个人的“时间体验”却千差万别。
文章的核心逻辑是:
爱因斯坦认为,只有物理学上的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谈的只是主观感受,无法进入科学讨论。
但柏格森反驳说,科学测量的时间其实建立在人的体验之上,离开了“持续”的主观感受,钟表上的时间就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
科学家读钟表,也是在用自己的经验理解时间。更重要的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都无法取代我们对“持续”的体验——这是所有时间概念的基础。
正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