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I Can Tolerate Anything Except The Outgroup》是美国博客Slate Star Codex 的经典长文,作者以美国社会为例,探讨了“宽容”“群体对立”“部落认同”等社会心理现象。
文章写于2014年,背景是美国政治极化、社会分裂加剧,作者以自己身边的观察和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人们如何划分“自己人”和“外人”,以及所谓的“宽容”其实往往只针对自己不在意的群体。
简单提炼了一些作者的观点:
宽容和原谅其实很难,伪宽容很常见。
很多人自称“宽容”,但其实他们只是对自己不在乎的事情“无所谓”,真正需要原谅或宽容的,是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的行为或群体。
比如,如果你本来就不觉得离婚是错的,你“原谅”离婚的人其实没什么难度,这不算真正的宽容。
“外群体”不是最远的陌生人,而是与你最接近、但有细微差异的人。
作者用“纳粹与德国犹太人”的例子说明,最激烈的仇恨往往发生在彼此非常相似、但有小差异的群体之间,而不是和那些遥远、完全不同的人。心理学上叫“邻近差异的自恋”。
现代社会的“部落”分化非常严重,大家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作者发现,虽然美国有大量保守派,但自己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创世论者”或反对同性婚姻者。
大家的社交圈、工作环境、兴趣爱好都高度同质化,导致不同“部落”之间几乎没有真实接触。
政治认同比种族、性别等传统标签更能决定群体对立。
研究发现,人们对“不同政党”的偏见甚至比对“不同种族”的偏见更强烈。比如,父母更介意孩子和不同政党的人结婚,而不是和不同种族的人结婚。
“宽容”往往只针对自己阵营的盟友,对“外群体”则充满敌意。
文章指出,很多自称“宽容”的人,其实只是对自己阵营的“外群体”表现出敌意,比如自由派对保守派的仇视,反而对远方的“异族”表现出表面上的同情和赞美。
自我批评其实也是一种伪装的部落攻击。
很多时候,所谓“自我批评”其实是用“我们自己人”的名义,攻击自己不喜欢的“外群体”,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反思。
这篇文章之所以在 10 年后依然推荐,是因为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宽容”与“群体对立”的真实心理机制,且这个机制依然有效。
它能帮助你看清,很多自以为“开放”“包容”的态度,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部落偏见。
对于做内容、做社区、做品牌的人来说,理解这种“伪宽容”与“真实宽容”的区别,有助于你更好地分析用户、理解社会分化、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
本文卡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