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当下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冲突现象,提出“Internet of Beefs”(IoB,肉类互联网络)这一概念,用来描述网络上持续不断、无处不在的争吵和对立。
作者将这种现象与编程中的“crash-only programming”类比,认为人类在网络上的互动越来越像“只会崩溃、不会优雅退出”的程序。
作者认为,网络空间已经被“只会冲突”的人(beef-only thinkers)占领了。这些人无法正常交流,只要不是无条件支持他们,就会被视为挑衅,进而引发冲突。
于是,网络变成了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吵架”的地方——这就是“Internet of Beefs”。
在这个体系里,有两类人:骑士(knights)和小兵(mooks)。骑士是有名气、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带领着一群匿名的小兵。
小兵们在网络上为骑士“冲锋陷阵”,互相攻击,争取骑士的关注。骑士靠不断制造冲突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和“经济”,而小兵则通过参与争吵获得存在感。
这些冲突并不真的有战略意义,也不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它们的本质是“为了吵而吵”,不断制造新的争端,维持冲突的持续。
作者指出,这种现象不是由骑士或平台设计出来的,而是人类在“历史终结”后自然形成的状态——大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只能通过不断争吵来获得身份感和存在感。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的解释很直接: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变得“非常在线”,但又缺乏明确的身份和目标。
于是,冲突成了获得关注和认同的主要方式。骑士们靠制造冲突获利,小兵们靠参与冲突获得存在感。
整个网络空间变成了一个“没有出口的地狱”,大家都在吵,但没人真的想解决问题,因为一旦冲突结束,大家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篇文章用系统性的视角揭示了网络冲突的本质,把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吵架”现象拆解得非常透彻。
它不仅分析了冲突的结构和动力,还指出了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我们在网络上争吵,其实是因为集体迷失了身份和未来。
这对理解当下的网络文化、社交媒体生态,以及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本文卡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