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哈维:“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改变世界!” | David Harvey

本文是一篇2016年采访著名地理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长文,原采访由伊斯坦布尔的Imre Azem和Gaye Günay进行,最初刊登于土耳其《Express Magazine》。
文章围绕全球金融、城市化、资本主义危机、社会不平等等话题展开,重点分析了左翼在当下社会结构中的动员可能性,以及特朗普当选背后的深层原因。
哈维认为,和古代文明相比,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个本质区别:资本系统性地制造“剩余”——不管是钱、商品还是劳动力,都在不断过剩。
过去,社会剩余需要政治组织来分配;现在,资本自己就能制造和分配剩余。问题是,这些剩余怎么消化?
哈维指出,越来越多的剩余被用在“城市建设”上,比如中国有一半的经济增长都和城市化有关,盖房子、修路、建高铁等。
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是:生产出东西,还得有人买,没人买就没价值。所以,资本不仅生产商品,还要不断制造新的“需求”,让人们觉得必须买这些东西。
比如美国郊区生活,大家被迫买车、买房、买各种家电,这些“新需求”其实是资本创造出来的。
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兴起,资本通过打压工会、降低工资,把工人变得越来越弱势。
工资低了,消费能力下降,资本就鼓励大家借钱消费,信用卡、贷款经济盛行,结果债务危机频发。
与此同时,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导致房价暴涨、城市变成富人投资的工具,而不是普通人居住的空间。全球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豪宅空置、普通人买不起房”的现象。
哈维还强调,资本主义不仅在生产环节榨取价值,更在“实现”环节(比如销售、金融、地产)攫取巨额利润。
像苹果电脑,生产环节利润很低,销售环节利润极高。很多零售巨头、金融机构其实不生产任何东西,却通过“实现”环节赚走大头。
他认为,左翼运动如果只关注生产环节(工厂、工人),忽略了城市生活、消费、地产等“实现”环节,就很难真正挑战资本主义。
现代社会的很多抗议和不满,其实都发生在城市、社区、消费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工厂罢工。
哈维主张,反资本主义运动要把生产和实现两方面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工人利益,也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住房问题等。
他还提到,城市自治和地方组织有可能成为新的政治力量,但要警惕“自治”被资本或特权阶层利用来排斥他人。
最后,哈维认为,改变世界不能只靠“想法”,但没有新想法就无法改变世界。左翼需要帮助人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推动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变革,才能真正挑战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用非常清晰的逻辑,把城市化、资本流动、社会不平等、债务危机等复杂问题串联起来,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层运作方式。
哈维的分析不仅有理论深度,也紧贴现实,尤其对中国城市化、房地产、社会分化等问题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如果你关心城市、住房、社会结构、左翼运动,这篇文章能帮你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理解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
它能让你跳出“房价高、买不起房”这种碎片化讨论,看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城市。

正文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