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脑“野”起来?Venkatesh Rao

这篇文章探讨了两种不同的阅读思维方式:有序阅读和无序阅读,并提倡一种名为“大脑越野”的阅读方式,强调在探索知识时保持开放和好奇心的重要性。
核心比喻:驾驶 vs 越野
有序阅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沿着清晰的路线、遵循路标前进,目标明确,很少迷路。这类读者喜欢整理知识、遵循体系(比如学科分类),追求效率和确定性,但可能错失意外发现的乐趣。
无序阅读则像在荒野中越野:没有固定路线,你靠直觉和感受探索,可能会迷路,但也可能发现未知的风景。这类读者接受混乱,允许自己在信息海洋中“迷失”,通过大量杂乱的阅读形成独特的思维网络。
为什么大脑需要“越野”?
知识的陷阱:读得越多,越容易用已有的框架“过滤”新信息(比如:“这个理论属于心理学,那个属于经济学”)。这就像戴上一副滤镜,只看到符合预期的内容,却忽略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联系。
迷失的价值:当你不知道如何“正确”阅读一段内容时(比如:该相信还是怀疑它),大脑会进入一种“不确定状态”。这时,信息像量子叠加态一样同时存在多种可能性,直到你未来某刻突然理解它。
这种状态虽然令人困扰,却是创造力的源泉。发现新大陆:无序阅读者不喜欢按地图行走,他们更关注“探索地图之外有什么”,可能在混乱中找到全新的视角(例如:科幻小说中的“虫洞”概念最初来自物理学家的脑洞)。
两种读者的区别
有序读者:学霸型,喜欢整理书单、相信权威、追求实用。他们通过阅读建立“知识体系”,但也容易陷入“正确答案”的思维定式。
例子:读到一篇新论文,立刻想把它归类到某个学科,并验证它的正确性。
无序读者:探险家型,什么都读、随缘发散、享受混乱。他们不追求建立体系,而是让信息自由碰撞,形成独特的灵感网络。
例子:读一本哲学书时突然联想到漫画情节,二者结合产生新的创意。
如何让“大脑越野”?
• 放弃目的性:不要总想着“读完这本书能学到什么”,允许自己漫无目的地翻阅。
• 拥抱混乱:同时读多本毫不相干的书,接受暂时看不懂的内容。
• 关联游戏:把读到的概念随意连接(比如: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爱情故事)。
• 保持“半信半疑”:不对信息急于下结论,让它在脑海中发酵。
如果说有序阅读是“用知识修路铺桥,建造城市”,那么无序阅读就是“在荒野中游荡,寻找隐藏的绿洲”。前者实用,后者充满可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偶尔放下“高效学习”的执念,像古代的航海家用直觉导航那样,让大脑在知识的海洋中迷路一回——因为真正的发现,往往诞生于意外和不确定之中。
核心思想一句话概括:读得越“乱”,越可能突破思维边界。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