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脑中的混乱思绪 | Sarah Perry

image-zeli阅览室
image-zeli阅览室
25/3/29
01

这篇文章核心在探讨:为什么我们对“混乱”(mess)感到不舒服?以及“真乱”和“看起来乱其实是自然有序”的区别。
1. 自然不“乱”,人类的物品才容易“乱”
天空中的云看似散乱,但没人会说天空“乱七八糟”;海浪的纹路毫无规律,但你觉得它们“天然就是和谐”。但如果烟灰缸堆满烟头却让人皱眉头——明明烟头都“整齐”地丢在容器里,为何变成了“混乱”?
关键原因是:自然界的无序(如云、树枝、石头)没有强加某一种“标准秩序”,而人类制造的物品(如书本、家具、电子产品)天生带着“规则感”。当这些规则被破坏(比如书歪斜堆放、电线缠绕),就会引发大脑的抵触,形成“混乱感”。
1. 混乱的本质:不同秩序互相打架
从“信息论”角度来看,完全规律(例如纯白画布)只有一种秩序,容易理解;完全随机(比如噪点图)没有秩序,也无所谓混乱。 真正让人感觉乱的是那种“一半像字,一半像图”的叠加状态(比如一张纸上既有数学公式又有涂鸦)。这时,你的大脑同时捕捉到多种“可能的规则”,但它们彼此冲突,于是判定为“混乱”。
在生活里,现代极简主义的房间(追求直线、纯色)一旦出现杂物,就会特别显乱,因为杂物打破了原本严苛的规则。老旧石屋长满青苔却不觉得乱,因为自然的变化没有强加单一秩序。
2. 人为什么害怕混乱?
一方面是生理本能,原始人类需要快速识别危险。如果环境中充满矛盾信号(比如猎物脚印与河流走向冲突),会触发警觉和压力。
另一方面是社会本能,混乱常被看作“失控的标志”(比如家里太乱被认为“不自律”)。人类通过隐藏“混乱”维持社交形象(像穿衣服遮盖身体,或收拾房间迎接客人)。
3. 如何把混乱变“不混乱”?
作者提出了几个有趣的方法:
物理遮罩,用滤镜或构图掩盖矛盾(例如拍垃圾场时调成黑白,减少色彩冲突)。
创造局部秩序,比如在办公室用隔板划分功能区,避免打印文件、咖啡杯、键盘混在一起“打架”。类似于“儿童玩具分类盒”:每类玩具有自己的格子,空间虽小但规则明确。
引入自然属性,参考自然的“分形结构”(比如树枝的分叉、叶脉的纹路),设计中加入多层次、渐进的变化,减少僵硬规则的冲突。
4. 接受混乱是人性的一部分
混乱=未被满足的秩序期待,人类的创造总带着对秩序的追求(比如书籍按主题分类、手机APP按功能归类),但这些规则会老化、互相排斥,混乱就会产生。
要适当容忍混乱,过度追求整洁(如“断舍离”)可能压抑创造力。作者提到爱因斯坦的书桌也很乱,但“乱中有序”——他的混乱服务于当下思考的秩序。
混乱不是纯粹的“无序”,而是多种秩序的碰撞。人类天生依赖规则生活,但自然提醒我们——不必执着一成不变的秩序,学习观察“乱中的和谐”或许更有智慧。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