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卡片
审美这个词大家很熟悉。我们平常生活中经常会说“这个人审美真好”、“这个人审美很差”。我们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误用,甚至是一种“暴力”。它将审美从一个过程简化为了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结果。
审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包含了发现美、体验美和理解美。
就像你突然看到一幅画、听到一首歌,瞬间被击中,根本来不及想为什么,就是单纯觉得“好美啊!”比如有人第一次看到《蒙娜丽莎》,直接被她的微笑迷住,整个人呆住,心里只剩下“绝了!”这时候你不需要分析构图、色彩,纯粹是感官的震撼。这就是“发现美”的过程。
然后,你可能开始“走心”。比如读小说时,你仿佛成了主角,跟着他哭、跟着他笑;看《梅杜萨之筏》的惊涛骇浪,你会手心冒汗,甚至想象自己就是画里快渴死的人。这种体验就像追剧停不下来,完全沉浸在作品里,甚至自己脑补出续集。这就是“体验美”的过程。
最后是审美的最高级阶段,就像突然开窍,或者和作品“灵魂共鸣”。具体来说有三种现象:
• 顿悟:比如你一直看不懂抽象画,但某天突然懂了——原来扭曲的线条是表达孤独!这种“啊!原来如此!”的瞬间,就是顿悟。
• 共鸣:你和作品“同频”了。比如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被贬官,直接哭湿衣服。这就是因为作品触动了你相似的经历或情感。
• 回味:看完电影好几天还在想剧情,甚至梦里都是画面。就像孔子听完《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香了,满脑子都是旋律的余韵。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着独特的审美体验。正如朱光潜所说:“审美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不断地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培养。”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