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卡片
在如今,我们所有人都难以回避一个问题——当AI逐步接管逻辑、计算等理性能力时,人类维系主体性的最后堡垒是什么? 我想,根植于人类体验中的「审美能力」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吧? 为什么得出以上结论?中国美学大家李泽厚先生在《美是什么》这篇文章中通过对“美”这个字的词源学解释,给出了答案。 “美”这个词首先可作词(字)源学的询究。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 另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个字。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也就是说: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而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即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总而言之,美与人是直接相关的,这是人类感受的产物。AI 可以替人类做很多事情,但它唯独无法代替人类感受。 你可以输入给 AI 什么是美的东西,AI 可以根据你的输入,推理并返回给你 ta 认为你认为“美”的东西。但一切的起源来于你,而不是它。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