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   |宗白华

朱光潜和宗白华这两位大师被誉为中国美学双峰,它们也各自就“如何发现美”给出过自己的回答。 朱光潜认为,发现美的关键是与生活保持“适当距离”,即跳出“实用需求”的视角,单纯欣赏事物的形象和意境。简单来说就是: 1. 跳出“有用没用”的心态;比如一棵树,如果总想着“它能遮阴还是能烧火”,就忽略了它的形态美;但看它在水中的倒影时,反而更容易被它的线条和色彩打动。尝试像看画一样去看生活。 2. 用陌生化的眼光观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觉得美,但换个角度、时间或身份,就可能发现美。比如: ◦ 旅行时觉得外国的街道很新鲜,本地人却觉得普通。 ◦ 回忆中的艰苦童年,多年后想起反而觉得纯粹美好。 ◦ 旁人眼中的“平凡生活”(比如种田、喝酒),在你看来可能充满诗意,正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 3. 艺术家的秘密:不被现实“绑架”;普通人容易被实际利益牵绊(比如觉得古董不如铁锅实用),但艺术家能专注于事物本身的美,不在乎它能不能用、值不值钱。 4. “距离”不能太远或太近; ◦ 太近(比如自己的痛苦经历)容易陷入情绪,无法欣赏; ◦ 太远(比如看不懂古诗的背景)又会难以共鸣。保持恰到好处的“旁观者”心态,就能在柴米油盐中捕捉到美好。 一句话总结就是,别总想着“这有什么用”,试着像看故事、赏画一样看待眼前的人和事,美自然会出现。 宗白华,对“美”的发现与朱光潜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差异。 宗白华更偏向“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1. 不能“闭着眼睛寻找美”,得睁眼看世界;美不是自己在家空想出来的。像宋代那个尼姑拼命找春天,最后发现春天就在自家梅花上——美其实藏在身边,得用眼睛耳朵去观察自然、生活里的细节。 2. 别老想着“我”,要像镜子一样照出美;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人们会感谢你的。 3. 到实践中去,从经验中发现美;美的感知建立在广泛的生活体验之上。就像想写一句关于“离别”的好诗,若从未真正感受过离别的痛苦或目睹他人的别离,情感的深度便会受限。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