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偏爱优美的理论,但追求“美”会不会妨碍探究“真”?   |菲利普·鲍尔

从上文的很多讨论中就可以看出,“美”从概念本身到实践方法都是有分歧的。
我们终究是社会性动物,在追求“美”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美”的分歧成为一种“符号暴力”。
布尔迪厄在文化资本理论中指出,品味和审美偏好往往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标识。某些特定的审美取向会被视为“高雅”或“低俗”,从而形成一种隐性的等级区分。这种以审美为基础的区分可能导致文化上的排斥和歧视。
比如,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抖音神曲的鄙夷;也有人可能会嘲笑某些人穿着打扮太“土”。
但这些在布尔迪厄看来,通通都是以审美为名的文化歧视,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隔阂和偏见。我们每个人既是这种“暴力”的共谋者,也是这种它的受害者。
美应该是多元的,也正因为美的多元,人类的主体性才能得以保留。最后,我想用费孝通先生对美的理解来对本期收尾。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