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任何问题? | Piotr Wozniak

在已经建立“提问”与“批判性思维”基础后,《如何解决任何问题》这篇文章可以让你看到更进一步的“问题解决”框架。
本文(How to Solve Any Problem?)是 Piotr Wozniak 在 SuperMemo Guru 系列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大脑思维、克服干扰并实现高效解决问题”的一篇指导性文章。
作者的研究背景与学习法实践,让他对记忆和认知有较深入的认识,因此通篇围绕“概念网络”“受保护的心理计算”“破坏性学习”等核心概念展开。
文章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而更像一份具有操作指引意味的思维指南,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脑力资源,在面对复杂或困难问题时取得进展。
在作者看来,大脑的工作机制可理解为一种“概念计算”过程:思想中每一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神经元或神经回路,概念与概念之间通过“链接”形成庞大的概念网络。
当我们专注于某个议题或难题时,与其相关的一组概念便会在脑海中“被激活”成为焦点。思考本质上是持续在这些激活的焦点上衍生新的联结,通过对比、组合或舍弃不同思路,以期获得突破或启发。
如果焦点处于混乱或中断状态,大脑则难以形成贯穿性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进程也就会受到影响。
作者提到,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障碍有三:分心、能量和技能组合。
分心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难题,来自过多的电子通知、社交媒体以及各种事务性打扰。一旦分心,问题相关的概念激活状态会减弱或被另一个焦点取代,从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连贯性。
能量则指睡眠、健康、情绪压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当一个人的睡眠不足或处于疲惫状态时,大脑在面对复杂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容易陷入疲态,无法维持高强度的“概念计算”。
至于技能组合或说思维能力,则包括批判性思维、基础知识及分析技巧。如果缺乏相应技能,即使给予足够的专注与时间,也可能难以辨别真伪或发掘真正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些认识,作者提出了“受保护的心理计算”这一重要概念,即在进行高难度思考时,需要构建一个尽量“干扰最小化”的环境,让大脑能在较长时间内专注于问题本身。
文章建议我们“隔离干扰”,比如关闭手机提示音、离开嘈杂场所、或者在固定时段里断开网络,营造纯粹的思考氛围。
此外,还应留意个体状态——选择自己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段进入深度思考,并配合充足的睡眠。
作者认为,大脑在睡眠与做梦阶段会进行“后台运算”,将白天获得的信息重新梳理,往往能带来潜在的灵感或让零散思路进一步整合。
在面对固有思路或失败路径时,“破坏性学习”与“创造性遗忘”成为激发新思路的关键手段。破坏性学习指主动打破已有思维框架,譬如倾听相反观点、涉猎不同领域知识或进行头脑风暴等,让大脑产生意想不到的关联与结构变化。
创造性遗忘则是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某些想法或方案已证明行不通,就应及时放下,不要执着于旧错误或过时结论,这样才能给新的灵感留出空间。两者结合意味着既要时常以新刺激冲击思维,又要懂得舍弃冗余信息,以免脑力资源被过度占用。
文章同时提到“递增式头脑风暴”的做法。与传统一次性地提出大量想法、然后匆忙筛选不同,作者更建议分多次进行,在每次头脑风暴后做一点筛选、保留可行线索或灵感,然后再结合新的资讯与思维进行第二轮、第三轮补充,形成一个渐进迭代的过程。
如果能够和别人一起讨论合作,那么思考就会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变得更加丰富,并且能够避免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思考的不同角度,还让每个人都能利用别人的思维网络,互相补充知识或者观点。
总而言之,《如何解决任何问题》从认知学、学习法与实践操作多个维度,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如何深度思考并突破难题”的路线图。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