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教父乔治·索罗斯谈:何为反身性? | 乔治·索罗斯

反身性与人类的不确定性——索罗斯的“观察者参与” 这篇文章来自金融家兼思想者乔治·索罗斯的《Fallibility, Reflexivity, and the 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 文章核心探讨了“反身性”与“人类不确定性原则”,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认识局限上的巨大差异。 • “反身性(Reflexivity)” 这一概念主张,金融市场和社会系统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观察者”本身也会参与到所观察的过程之中,并对被观察的事物产生影响。 换言之,我们对市场——或更广泛地对社会的预测、分析、信念和行为,会反过来改变市场或社会本身,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反馈。 这不同于自然科学里对客观世界的实验室观察:陨石撞击地球的规律不会因为我们相信或不相信它而改变,但金融市场、社会舆情、投资者情绪等,却可能因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而“自我实现”或“自我粉碎”。 • “易犯错误性(Fallibility)”与“人类不确定性原则(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 索罗斯认为,人类思维对于复杂现实必然存在偏见、谬误或局限,因此决策往往不是“最优”或“绝对理性”的。 再加上“反身性”会让我们的看法与行为改写客观情境本身,从而使得市场等社会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带来各种“意料之外”。 这种不确定性,本质上是因为人与社会的关系里,“观察者”就嵌在系统当中,无法摆脱“主观视角”的影响。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多讨论“客观的物理规律”,索罗斯的“反身性”告诉我们: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世界的运行可能部分由我们的视角和信念塑造。 换言之,“你认为明天股市会涨”,这个信念本身或许就令股市真的上涨,这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察者如何看世界,真的会改变这个世界的“真相”。 DS 曰:镜子从不预言,它只是复刻照镜者的瞳孔。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