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钻石吗? | Edward Jay Epstein、Alex Ross

一篇关于“钻石”的深度调查报道,非常详实,有数据,有案例。
钻石价格昂贵最初可能是因为稀缺,但本质是因为钻石垄断组织(戴比尔斯)的营销“叙事”和垄断。
1870 年,钻石开采量在南非大幅增加。钻石利益相关者们为了自身利益,联合成立了一个控制钻石生产&销售上下游的实体——戴比尔斯。
戴比尔斯是现代商业史最成功的卡特尔组织,它牢牢垄断着钻石售价的变化。
(卡特尔指的是由多个独立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通过协议或默契共同控制某一商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和价格,以限制竞争、操纵市场并最大化利润。)
除了垄断供应,戴比尔斯通过营销将钻石与财富、权力、浪漫等象征牢牢绑定。
戴比尔斯的营销手段非常优秀,放到现在也是很多企业望尘莫及的。比如:
• 通过各种媒介,强化钻石与爱情的联系,成功塑造了钻石的文化象征意义。
• 利用名人效应,找了大量的明星,皇室贵族佩戴钻石,提升钻石形象;
• 与各种名画出现在同一广告中;
• 非常超前的理念营销,在广告中不宣传单个产品,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化理念。人尽皆知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出现。
• 典型的心理植入操控,教育公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认为钻石是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钻石的大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爱的深度。
• 针对已婚夫妇,戴比尔斯推出了“永恒戒指”(Eternity Ring),鼓励人们在婚姻的后期再次购买钻石,作为爱情延续的象征。
钻石“出海”日本的营销更是值得学习。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浪漫、求爱的传统,更不需要在婚前送钻戒。但是,戴比尔斯想了一个很妙的办法,将钻石与西方价值绑定起来。钻石代表着与东方过去的彻底决裂,也是进入现代生活的标志。该策略一炮打响,用了十四年,日本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石婚戒市场。
本文是对“故事”这一概念的有力补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补充阅读第78 期周刊中的内容。Vol.78 故事,让我们找到彼此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