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陷阱

起源

马尔萨斯陷阱,也称为“马尔萨斯灾难”或“马尔萨斯停滞”,是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源自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在这本书中,马尔萨斯提出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人口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以几何级数(指数增长)的方式增长,而食物供给则以算术级数(线性增长)增长,最终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无法维持生存,从而引发战争、饥荒和疾病等灾难以减少人口。

理论依据

马尔萨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公理:

  1.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继续保持现状。

基于这两个公理,马尔萨斯推论出人口增长的潜力远大于食物供给的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最终会受到食物供给的限制。他进一步提出,人口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以1, 2, 4, 8, 16, 32…这样的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供给则以1, 2, 3, 4, 5, 6…这样的算术级数增长。这种增长模式最终会导致人均食物供给不足,从而引发人口的减少。

例证

马尔萨斯陷阱在历史上有许多例证,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在那个时期,全球人均收入水平长期在温饱线上下波动,技术进步和制度革新的成果往往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导致人均收入长期停滞不前。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1830年代到1860年代,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工人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最为疯狂之际,包括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近代社会第一次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均收入迎来了转折点,在短短的200多年里“爆炸式”上升,人类逐渐摆脱了饥荒、疾病及生存威胁,马尔萨斯陷阱似乎渐行渐远。但技术革命的“保鲜”周期顶多半个世纪,每一次技术革命退潮,人类又可能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的理论至今仍被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即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时,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