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乔哈里视窗理论是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
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依据人们双方对表达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未知区。“乔哈里窗” 理论认为,真正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开放区进行。在这一区域内,双方彼此了解,沟通的信息可以共享。因此,在人际沟通时,要尽可能缩小盲区、隐藏区和未知区,最大化开放区。
![图片[1]-乔哈里视窗思维模型-zeli阅览室](https://tc-cdn.flowus.cn/oss/c7262e29-c182-43e9-bef2-54a621acd6a8/%E4%B9%94%E5%93%88%E9%87%8C%E8%A7%86%E7%AA%97%E6%80%9D%E7%BB%B41_%E7%94%BB%E6%9D%BF%201.png?time=1744713900&token=4f4efd6b4e7e16e035f27fd2d9c905042e650a9f6970cce967ee2650ff471569&role=free)
开放区:
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开放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开放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盲目区:
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比如企业老板或高管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听到,关于自己的真话的,因为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是处在阿谀奉承的状态,沟通单向而闭塞。一旦当事人没有博大、开放的胸怀容纳一些敢于对自己讲真话的朋友或善于直言的下属,他的盲目区就有可能越来越大。因此,作为领导,只有不断地缩小自己的盲目区,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隐藏区:
隐藏区是指个人自己不知道而他人知道的信息,这部分通常包括他人对个人的某些特质、习惯或行为的看法,而个人可能并不自觉。这些信息可能因为个人的无意识行为或他人对个人特质的观察而形成。了解和探索隐藏区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改善人际关系,因为它鼓励个人去询问反馈并对自己的行为和特质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他人的反馈,个人可以意识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方面,从而有机会去调整和改进,进而促进自我认知的扩展和个人形象的完善。
未知区:
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自己身上没发觉出来的优点。未知区是有待挖掘的黑洞,也许通过某些偶然或必然的机会,得到了别人较为深入的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入,人的某些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通过乔哈里视窗的四个象限解读,其实沟通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同步信息,让共识区变大,缩短盲区,这也是开放性的本质。
如何利用乔哈里视窗迅速打开人际关系?
在开放区中越多的信息你知道,别人也知道。这样的你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容易和他进行合作性的沟通。要想使你们的公开区变大,就要恰当的向内多说,也要多问,公开区不仅仅是公开你的信息,同时你也需要获得对方的信息。
要避免盲区的变大我们可以应用以下三个技巧
第一: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反观自己。我们通常会说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看清镜子当中真实的自己,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自我认知是否有偏差。
第二:寻求反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画像,可以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感受,看法等等。比如:在你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和我沟通交流,你觉得有压力吗?类似这样的带有目的性的提问,都是比较好的寻求反馈的问句。缩小盲区最好的方法就是 “问”,然后通过得到的反馈去反观和觉察自己,这样就可以慢慢缩小盲区。
第三:隐藏区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其实也就是自己隐藏的,比较私密的那部分,就好比是一个戴面具的你,你是清楚的知道面具下面的你长什么样,但是对方不知道。适当的打开隐藏区,也就是摘掉面具,不断外化自己,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是拉近双方之间关系很有效的方法。
乔哈里窗模型不光是人际沟通非常有效的工具,对于自我认识和天赋探索也非常实用。我们可以尝试用乔哈里窗先来对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做一个反思,并根据上面提供的方法去实践、去尝试、去不断地探索自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