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0 一切都是目的

编译策展

原文策展

🔗《再见爱人》制片人刘乐:在悬崖边的人一定有故事可讲

🔗用绝对理性应对世界的波动 | 对谈德扑世界冠军 Ricky Mao

🔗荣格的深刻启示:你的大脑如何被无意识操控|丹尼尔·利伯曼

🔗巫鸿X陈丹青X蒯乐昊:越有名的作品越有“问题”

推荐书单

信息源

卷首语

关键词:目的


本期关键词与前两周算是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本期策展主要围绕“意义”和“系统”两个概念展开。本周导读做了一些适度减法,降低了对导读整体结构性的要求,回归对文章本身重点的关注。

系统视角:一切都是目的|Dancoland


我一直很喜欢系统动力学。之前也策展了很多有关系统思考的内容(具体见本周回顾策展)。这些内容每次看都有很多收获。而本文再次延展了我系统思考的边界。

虽然,本文用了大量的故事和比喻,但我依然认为本文需要反复读很多遍才能得到一些基础的理解。在开始读之前,先简单介绍四个全篇经常出现的概念:

目的:一种驱动力或正反馈循环,是系统内在的动机和意图。它是系统运作的核心原则,推动着系统不断发展和自我维持。

混沌:代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混沌常常是正反馈循环的结果,因为正反馈会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引起不可预测的反馈。比如,大 A 的参与者看大 A 就是典型的混沌;

秩序:代表系统通过持续的过程保持平衡的状态。秩序不等于静止。比如,反反复复的3300 点。

无序:无序被描述为目的被消耗后的状态,是系统在消耗其目的和能量后所留下的残余。比如人的死亡状态,就是无序的状态;

混沌-秩序-无序-混沌,这是一个系统循环的过程。系统通过不断地从混沌中产生有序,再逐渐走向无序,系统能够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平衡和目的,从而实现持续的演化和发展。

系统的四个核心原则:

  1. 秩序就是混沌 Order is Chaos; 在系统观中,混沌和秩序是目的的一体两面,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视角看。就像上周策展的内容《对着看顺着看》中提到的:一件概念,你从内部视角顺着看,它是复杂的,混沌的。但是从外部视角看,它又是秩序的。
  2. 混沌就是秩序 Chaos is Order; 所有的秩序都是由混沌孕育而生,没有混沌就没有秩序。就好比,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结婚生育。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先混沌后秩序,循环往复;
  3. 没有混沌的秩序是无序 Order without Chaos is Disorder; 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变化的秩序最终就是无序。我们一直更新某事的目的,这个秩序就会一直稳定,当目的不在,当变化不在,混沌也就不存在,秩序最终会化为无序。每个系统都是如此;
  4. 没有无序的秩序也是无序 Order without Disorder is Disorder; 混沌-秩序-无序-混沌,这是一个系统循环的过程。而这个循环又可以视为更高层次的秩序。当循环中的一部分不存在,那整体的秩序也就不复存在。

综上,这就是作者所最终表达的:没有因果,一切都是目的。

意义就是指向|虚无主义者的意义指南


上周有位朋友在客厅群问了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大家在群内讨论了很久,但总感觉不过瘾。本文是我很喜欢的作家 Kevin Simler 对意义的理解:

意义是什么?

  1. 意义既是主观的“感觉”或体验,也具备客观的基础;
  2. 意义严重依赖场景;同一件事在不同场景下,意义感受不同;
  3. 同一件事,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要思考意义?

意义感促使我们想的更深更远,从而避免陷入死胡同;

那什么影响了我们对某事的意义感知程度?

此事与其他有意义之事的联系;

意义强度如何判断?

  1. 关联的紧密性,关联越紧密,意义越大;
  2. 关联的数量,数量越大,意义越大;
  3. 此事在关联中移除的影响,影响越大,意义越大;

**意义与快乐不同;**快乐是完全主观的,但意义不是;因此,追求意义需要我们面向外部世界;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广视角:英国为何停滞不前?


本文由于过长,信息量过大。本文的作者们已经给了充分的介绍,引用一下:

这里有一些关于英国现状的事实:

  • 在2004年至2021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工业能源价格的名义价值增长了两倍,而相对于消费价格则增长了一倍。
  • 英国和法国的人口相当,但英国的住宅总量不到3000万套,而法国约有3700万套。在第二套房方面,英国仅有80万户家庭拥有二套房,法国则有340万户家庭。
  • 再看电力数据,英国的人均发电量仅为法国的三分之二(英国每年人均4800千瓦时,法国为7300千瓦时),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美国每年人均12672千瓦时)。英国的人均发电量水平更接近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而非德国、中国、日本、瑞典或加拿大等国家。
  • 英国最近一座核电站建于1987年至1995年间。而正在建设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其每兆瓦造价是韩国核电站的4至6倍,甚至比韩国电力公司KEPCO在捷克承建的核电站成本还要高出四倍。
  • 英国的有轨电车项目成本昂贵,每英里费用是法国的2.5倍。过去25年间,法国在多个城市新建了21条有轨电车线路,其中甚至包括人口仅15万、与英国林肯或卡莱尔规模相当的小城市。相比之下,利兹作为欧洲最大的无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人口近80万,却至今未能建成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 HS2 高铁项目,每英里烧钱 3.96 亿英镑,比意大利那不勒斯到巴里的高铁贵了不止四倍。相比之下,法国图尔到波尔多的高铁线路,每英里造价只是它的一个零头,连八分之一都不到。
  • 自1992年以来,英国未建造任何新的水库。在这三十年间,英国人口增加了1000万,却没有相应增加水源供给。
  • 尽管需求激增,希思罗机场自2000年以来的年航班数几乎保持不变。虽然旅客人数增加了1000万,但这主要归功于飞机容量的扩大。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增加的2200万和巴黎戴高乐机场增加的1500万相比,希思罗机场的表现相形见绌。在希思罗机场,仅一个每周起降时段的权利就价值数千万英镑。
  • 下泰晤士河隧道项目——这个连接肯特郡和埃塞克斯郡的拟建隧道——仅规划文件就累积了36万页,申请过程就耗费了2.97亿英镑。这笔申请费用比挪威建造世界最长公路隧道的实际建设成本还要高出两倍多。

这些观察绝非孤例,它们揭示了现代英国最核心的经济现实:几乎在任何地方建设任何项目都变得异常困难。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投资,还推高了能源成本,使得生产性经济集群难以扩张。最终导致的是生产力、收入和税收的全面下滑。

读到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国家经济的僵化。实际工资增长已经停滞了16年,当前的平均周薪仅比2008年的峰值高出0.8%。对全职工人而言,情况更糟——年实际工资比2008年下降了6.9%。本文认为,英国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它阻碍了对住房、交通和能源这些最迫切需求领域的投资。这实际上剥夺了英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从2010年到2024年夏天,英国一直由保守党领导执政。作为传统的商业党派,保守党曾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推动了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改革。过去14年间,每位保守党部长在谈及这一传统时都满怀热情,希望成为这一传统的传承者。然而,除了少数例外,这14年的政府并未完成这一使命。失败的体制依然未获改革,继续压制着英国的繁荣发展。如今,一个意识到建设失败的工党政府执掌英国,他们表达了改变现状的雄心。但他们能否比保守党更好地实现这些抱负,仍然值得怀疑。

从宪法角度来看,英国政府拥有巨大的权力。那么,为什么这些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推行系统性改革的政府却未能成功?为什么前任部长和顾问们普遍感到无能为力,仿佛面对着一股无法掌控的阻力?他们就像在操控一架失灵的飞机——拉动操纵杆毫无反应,眼睁睁看着这台巨大而失调的机器在自动驾驶模式下逐渐瓦解。

我们认为,英国政治精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未能理解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一个不了解系统崩溃原因的人,是无法修复这个系统的。他们就像奥匈帝国、清中国或波兰联邦的统治精英一样,在灾难面前只能进行无效的修补,困惑于眼前这些难以理解的危机。

如果任何政府,无论保守党还是工党,想要运用权力改善国家,首先必须明确了解哪些机构已经失败,以及失败的原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制定系统性的改革计划,重振英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力。否则,我们将面临持续徘徊、相对衰落、政治幻灭,最终成为一个无法应对时代重大挑战的国家。本文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初步诊断。

框架|关于用大语言模型写作的十三个历史类比

类比是我们思考的方式,以下这十三个类比,可以帮我们有效建立对大模型的认知。

1.人工计算与计算器:随着计算器的出现,计算这个技能早已经不属于人类常用范畴;

2.冰块贸易:最初,制冰机很难用,人们手动制冰售卖,但随着技术进步,已经没人手动制冰了。大语言模型现在可能表现不佳,但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写作可能消失。

3.国际象棋:尽管棋类 AI 已经超越人类,但人类对弈仍然受欢迎。即使 LLMs 比人类写作效果好,人们依旧喜爱人类写作。

4.农业技术:1800年,富裕国家里有近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随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力提高,如今只有1-4%的人口是农民。

5.火车与马匹:火车的出现最初增加了对马匹的需求,因为货物虽然可以通过火车运输,但仍然需要马来完成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6.枪与弓箭:枪支最初是弓箭的替代品,因为它们需要较少的训练。但随着枪支性能的提高,它们不仅取代了弓箭,还取代了长矛等其他武器,最终成为主流装备,人们最终变得不得不使用它以保持竞争力。

7.剑术:剑术需要天赋、纪律、体能、多年的训练,甚至涉及剑道等哲学思想。许多人认为掌握这些技能是有价值的,尽管剑术在现代实战已无实际用途。

8.大规模生产:尽管大规模生产让西装、汽车和茶壶变得更便宜且更普遍,但像宾利这样的奢侈品仍然是手工制造的。

9.预制品:预制品可以在工厂中生产,这有好处,但预制品主要是市场的低端货。

10.摄影与绘画:尽管摄影比绘画更擅长捕捉现实世界的场景,但这并没有使画家失业,因为绘画作为一种地位象征仍然受到重视,画家们转向了非写实艺术。

11.步行与赛格威(指:平衡车):赛格威曾被宣传为会“改变人类交通方式”的创新,但二十年后,步行依然存在,而赛格威只是偶尔作为电动滑板车等替代品使用。

12.汽车门:20世纪50和60年代,汽车商引入了可以垂直开启的车门,这种设计在某些方面更为优越,例如更便于停车和对骑自行车者的安全。然而,这种车门需要更多的垂直空间,并且会更危险。

13.性与色情片

14.人工计算与计算器:随着计算器的出现,计算这个技能早已经不属于人类常用范畴;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