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城市越大越有活力,而企业越大越死板 | Geoffrey West

城市与企业,究竟有着怎样截然不同的命运?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曾专注于夸克与弦理论研究,如今他将目光转向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城市、企业与生命。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他揭示了一个令人既惊叹又困惑的现象:
城市越扩张,生命力和创造力反而越强;而企业越成长,却注定越僵化,最终难逃衰败。这种鲜明的对比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科学原理——规模效应(Scaling Law):
在纽约、东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经济活动、创新与文化交流呈现出超线性增长:规模翻倍后,人均收入、专利数量、创造性产业甚至步行速度都会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城市规模越大,整体效率反而更高。
韦斯特发现,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城市本质上是人类之间互动的超级网络。人口越密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越紧密,创意碰撞越频繁,多样性越丰富,进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与无限可能性的“社会引擎”。
但企业的发展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韦斯特发现,当企业规模超过50至100名员工之后,创造力与活力就逐渐消退。原本丰富的思想、特立独行的人才逐渐被管理和行政事务所淹没,最终陷入亚线性增长:规模越大,单位效率反而降低。
他举例说:“初创时的谷歌车库里,曾聚集着各种充满激情甚至疯狂想法的人。但当你走进通用汽车、高盛或美国航空这样的巨型公司时,却再也见不到那些充满活力的怪才们。他们早已被体制所淘汰。”
韦斯特进一步指出,这种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几乎所有企业都会陷入的宿命:成长规模越大,行政事务和官僚体系便越占据主导地位,创造力和多样性被逐步驱逐,企业逐渐变得僵化,最终难逃消亡或被吞并的结局。
城市为何不受企业这种宿命限制?答案在于“开放性”和“多样性”。城市没有严格统一的行政控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各种古怪、离经叛道的想法都能找到立足之地。正是这种包容性,使城市始终能够自我更新,持续突破边界。
相比之下,企业必须依赖标准化管理,这种管理起初提供效率,但长期来看却扼杀了生命力。企业也因此不断趋于封闭、保守,最终步入停滞。
企业能否逃离这个宿命?韦斯特认为,我们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识别企业走向衰败的关键节点,从而主动避免或延缓这一过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或许能改变企业宿命。但如果失败,我们最终只能无奈地预测:谷歌、微软这些今天看似永恒的巨头,究竟何时会走向终点,被其他公司吞并或合并。
我们为何必须了解这个问题?韦斯特提醒我们:全球经济增长、城市扩张与企业衰败之间的联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理解这些内在规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存亡,更关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未来,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否学会像经营城市一样,创造更开放、更具包容性、更能激发创新活力的企业生态。
城市和企业,究竟为何踏上如此不同的道路?阅读杰弗里·韦斯特的研究,或许能带你更接近这个答案——也更接近未来。

正文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