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城市的关系,藏在下水道和交通灯里 | Monica L. Smith

在2014年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告别演讲中,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以“空间、地方与自然”为题,幽默且深情地回顾了其学术生涯与人生思索。
他反思人类如何在地理意义上与世界发生联系,并感慨当代社会中人与地方的情感纽带日益淡化,人际关系趋于浮浅,科技的便利虽打破了物理距离,却稀释了相聚的深意。
在“地方”这一主题中,他提出:人类因精神能游离于此地与彼处,常常难以专注于当下。
在“自然”部分,他以北京颐和园、门多塔湖与新墨西哥高原为例,探讨知识如何既能激发,也能压抑我们对自然的审美与敬畏。
他忧虑现代科学理性虽揭示自然规律,却也削弱了我们与自然的情感联结,甚至使“山川之美”沦为静态展品,丧失其崇高性。
段义孚亦触及人类想象力的危机,指出社会与教育如何用间接经验压制人类的直观感受,使我们更愿意相信文学中理想化的“自然”而非现实生活中宜居的城市。
他最后提出,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或将改变我们的情感投射方式,但行为才是联结之核心——正如我们因狗的表现而爱狗,未来我们也可能因机器人“表现得像人”而将其视为情感对象。
最终,段义孚鼓励年轻人:要像孩子看到背包那样,把“学习”与“开放的心”背在身上,终身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他自嘲道:“我不过是第五十七年的地理学生。”

正文

THE END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