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策展
原文策展
思考工具
卷首语
关键词:陷阱
假如你搜“困在”这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大量类似《某类人群,困在 XX 里》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困”在材料里的年轻人》、《裸辞的年轻人,困在「数字游民」里》、《我的父母,被困在没有退休金的日子里》……
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陷阱。为什么会这样?这些系统(制度)难道不是人建设的吗?我们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呢?本期策展第一篇给了答案。
为什么人们都困在系统里?|摩罗沉思录
为什么人们会陷入系统“陷阱”?
- 系统并非由某个具体的“恶人”操控,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行为共同构建的,最终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难以逃脱的“陷阱”。现代社会的制度和系统(如资本主义、官僚体系等)虽然是由人创造的,但它们逐渐演变成一种压迫性的力量,吞噬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 个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得不牺牲其他价值(如环境、健康、道德等),最终导致集体陷入更糟糕的境地。即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种局面是不利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个体无法单方面改变现状。
- 技术进步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创造了新的“陷阱”。例如,自动化技术可能导致大量失业,核武器的发明引发了军备竞赛。技术的进步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牺牲其他价值,从而加剧了“多极陷阱”的形成。
为什么我们会“作茧自缚”?
- 在许多情况下,个体之间的竞争导致集体陷入不利的局面,而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个体无法摆脱这种困境。例如,资本主义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压低成本,即使企业主希望改善工人待遇,也不敢轻易行动,因为这样会导致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 **现代社会的激励结构往往鼓励个体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价值。**例如,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政治家为了赢得选举,可能会迎合选民的短期需求,而忽视长远的政策规划。
- **一旦某种系统或制度形成,它往往会自我强化,难以被改变。**即使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对现状不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系统仍然会继续运转。例如,文章提到的“电击陷阱”中,每个人都不得不每天给自己电击,因为如果有人不这么做,其他人就会处死他。
陷阱的反面是花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阅读花园:关于人类状况的随笔 )
作者将“花园”视为“陷阱”的反面,认为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技术进步,人类可以摆脱“陷阱”的束缚,创造一个有序、和谐、充满人类价值的“花园”。
这种“花园”不仅是对当前社会困境的一种理想化回应,也是超人类主义愿景的核心目标。通过超级智能的协调,人类有望在未来实现这一理想状态,彻底摆脱“摩罗”的压迫。
补充阅读|关于马尔萨斯陷阱的四篇文章
2019 年 7 月 9 日 发布:
2019 年 7 月 29 日 发布:
2019 年 8 月 16 日 发布:
2020 年 3 月 31 日发布:
以上四篇文章是一个系列,我特地标注了发布时间,我认为现在看,意义更大。摘录四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货币超发,本质是财富的存量争夺,而非增量改进。”
关于钻石前世今生的深度报道|你买过钻石吗?
一篇关于“钻石”的深度调查报道,非常详实,有数据,有案例。
钻石价格昂贵最初可能是因为稀缺,但本质是因为钻石垄断组织(戴比尔斯)的营销“叙事”和垄断。
1870 年,钻石开采量在南非大幅增加。钻石利益相关者们为了自身利益,联合成立了一个控制钻石生产&销售上下游的实体——戴比尔斯。
戴比尔斯是现代商业史最成功的卡特尔组织,它牢牢垄断着钻石售价的变化。
(卡特尔指的是由多个独立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通过协议或默契共同控制某一商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和价格,以限制竞争、操纵市场并最大化利润。)
除了垄断供应,戴比尔斯通过营销将钻石与财富、权力、浪漫等象征牢牢绑定。
戴比尔斯的营销手段非常优秀,放到现在也是很多企业望尘莫及的。比如:
- 通过各种媒介,强化钻石与爱情的联系,成功塑造了钻石的文化象征意义。
- 利用名人效应,找了大量的明星,皇室贵族佩戴钻石,提升钻石形象;
- 与各种名画出现在同一广告中;
- 非常超前的理念营销,在广告中不宣传单个产品,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化理念。人尽皆知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出现。
- 典型的心理植入操控,教育公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认为钻石是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钻石的大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爱的深度。
- 针对已婚夫妇,戴比尔斯推出了“永恒戒指”(Eternity Ring),鼓励人们在婚姻的后期再次购买钻石,作为爱情延续的象征。
钻石“出海”日本的营销更是值得学习。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浪漫、求爱的传统,更不需要在婚前送钻戒。但是,戴比尔斯想了一个很妙的办法,将钻石与西方价值绑定起来。钻石代表着与东方过去的彻底决裂,也是进入现代生活的标志。该策略一炮打响,用了十四年,日本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石婚戒市场。
本文是对“故事”这一概念的有力补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补充阅读第78 期周刊中的内容。Vol.78 故事,让我们找到彼此
决策的模型|OODA循环:如何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机遇?
OODA 循环由军事战略家约翰·博伊德(John Boyd)提出的决策模型,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和混乱的环境中取胜。
OODA循环的核心步骤:
- 观察(Observe):广泛收集信息,包括自身、对手和环境的多维度数据。
- 定向(Orient):分析信息,结合文化、经验和遗传背景,找到与认知中的不匹配(mismatch)部分。
- 决策(Decide):基于定向结果制定策略。
- 行动(Act):执行决策,并根据结果重新开始循环。
定向(Orient)是OODA循环中最关键的步骤,定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决策和行动的效果。定向有以下三个步骤:
- 分解: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关联。
- 重新整合:将信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遗传背景、历史经验和当前环境相结合。
- 创造性合成:通过破坏旧有信念和整合新信息,形成更准确的认知框架。
文中举了一个典型的比喻来解释定向过程:雪地摩托化(Snowmobiling)。
一艘摩托艇拖拽滑水者、一辆坦克在沙漠中行驶、一辆自行车在街上骑行。首先,将这些场景分解为各自的组成部分,如摩托艇的船体、发动机和滑水板,坦克的履带、火炮和装甲,自行车的车轮、把手和齿轮。然后,将坦克的履带、摩托艇的发动机和滑水板、自行车的把手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辆雪地摩托。
早期低熵宇宙决定了你的意识
本文推荐与之前策展过的蛋 一起阅读,两篇内容都不长。本文从物理学的角度将“你”定义为宇宙的一部分,《蛋》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将“你”定义为宇宙的全部。
两篇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图景,帮助我们理解时间、意识、自我与宇宙的关系。
李录的价值投资五条原则|全球价值投资与时代
文中提到的价值投资五条原则值得推荐:
第一,股票不仅是一张可交易的纸,它是一个公司所有权的法定证明。——本·格雷厄姆
第二,市场由个体组成,而人的本性追求短期获利,所以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股票当作短期交易的筹码,而忽视了它是公司长期的所有权。
第三,未来很难预测,便宜是硬道理,一定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长期的投资回报在很大意义上来自于优秀公司通过它们的长期业绩创造出来的价值。
第四,投资就像钓鱼,要在有鱼的地方钓鱼。他说钓鱼有两条法则,第一条,要在有鱼的地方钓鱼;第二条,千万别忘了第一条。
第五,财富的本质是经济体中的购买力占比,价值投资的目标是在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持有最具活力的公司的股份,从而保持和增长财富。
尤瓦尔·赫拉的信息摄取原则|AI真正的威胁,是官僚而不是终结
本文是一篇访谈,作者在访谈中介绍了自己的信息摄入原则,并给出了对普通人的建议:
- “信息节食”,这和“食物节食”类似。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该学会“信息节食”。就像我们会谨慎选择食物一样,我们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每天接收什么样的信息,接收多少信息。
- 偏好长篇著作,而不是刷短平快的社交媒体。 比如说,要想真正理解乌克兰或黎巴嫩的局势时,会找几本相关的好书仔细阅读。
- “信息禁食”。 由于大多数信息是“垃圾”,仅仅将更多信息填充进脑袋并不会让你更聪明或更有智慧,只会让人满脑废物。所以,摄入信息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
作者的禁食实践如下:
1. 每天冥想两个小时。
2. 每年进行一次长时间的静修,持续30到60天,在此期间,不会摄取任何新的信息。
3. 静修是完全静默的——在冥想中心里,甚至不与人交谈,只是专注于处理、消化和净化这一年中积累的一切信息。
刘瑜:关注宏观世界有什么用?|这个世界缺的是温和而意志坚定的人
问:最近,你在“看理想”App上推出了“比较政治学30讲”。我们看到所有的知识付费产品,奔的路线几乎都是“实用干货”,但探索宏观问题的答案,不会立即对生活产生“效果”,所以这部分受众,你觉得他们是否属于对人对己期待感更强的一群人?用求知武装自己的高敏感人群在面对复杂现实困境时,是否比钝感一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幻灭?
答:取决于你怎么理解“实用”吧。宏观而抽象的东西看上去“不实用”,具体而微观的东西看上去“很实用”,这很可能是一种错觉。
比如你坐在一条船上,海上风浪很大,船随时可能会翻,乘客都吐得一塌糊涂。这种时候,什么知识“实用”呢?
表面上看,最实用的知识是如何控制呕吐、控制摇晃,因为这种知识最微观、最具体,但是事实上,这时候最“实用”的知识,是关于经纬度、洋流、风向的“抽象”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告诉人们怎么避开海浪、调整航向、找到最近的海岸。
政治学就是这样一类“宏观知识”,它或许抽象,或许在多米诺骨牌非常上游的位置,也正是因为上游,你可能看不到它,觉得它不重要,但是它倒下之后,后面的所有东西都跟着倒下了。
李想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独家与李想的3小时对谈(完整版)
- 重要决策一般放在周六,因为周六的决策时间长,无打扰,可以充分讨论。 我们最重要的决策放在周六。战略委员会的团队都是周六工作。因为周六,做任何决策时间可以很长。他也不用担心别的工作,大部分员工不上班。我们不用受别的工作影响,不用受客户、合作伙伴影响。如果很多重大决策一小时、两小时就开完,就没人吵架。我们战略委员会质量特别高,是因为大家天天在吵架。
- 我观察到新变化:之前李想在访谈中聊的都是「汽车的智能化」,这次访谈变成了「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李想:**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我们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进行融合,让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延伸。 变化背后的原因,大家值得思考,也可以在知识库中延伸阅读理想往期的访谈。👉李想
- 李想标准的一天:上午集中进行「产品」相关的工作,中午进行「人」相关的工作,再晚一点是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 我的时间分配大概是这样。按照我的工作重要级:
- 第一,对我重要的是员工相关工作。无论招聘、培训,还是一些组织和人力资源的制度,都是我的优先级。甚至广州车展,跟我们重要的员工文化培训冲突,我选择不去广州车展,去做员工文化培训。任何18级及18级以上,还包含少部分17级员工,我都会面试。
- 第二,是产品相关工作。因为我们交付给用户还是个产品。在很长时间,在产品层面,我还能给团队贡献很多价值,包括让他们怎么构建产品体系,包括把这一拨人带着把产品能力变得更高。
- 第三个工作是人工智能相关工作。而且,我们的资本团队和技术团队会大量帮我们邀请各个行业最优秀的人沟通和交流。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