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月刊选自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晚年撰写的一部随笔集,是他少有的通俗之作。
它不像《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那样晦涩,更像是一位聪明又有些悲观的智者“在人生落日之时”写给世人的一封冷静又坦诚的信。
全篇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生在世,如何才能活得更幸福?”
对此,叔本华的看法是这样的:
1. 幸福是“负数”,不是“正数”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底色是痛苦,幸福只是痛苦的间歇。我们并非追求幸福,而是在逃避痛苦。听起来有些悲观,但他的意思不是让人绝望,而是希望我们不再被“永远快乐”的幻象困住,转而以更真实的姿态面对生活。
2. 真正的幸福源自“人之所是”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是谁”。人的内在特质——性格、智慧与精神世界,才是幸福的根源。外在财富只能带来短暂满足,社会地位则依赖他人的目光,难以掌控。唯有思考力、自省力与美感,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
3. 独处,其实是一种高级状态
在这个大家都想被“看见”和“认同”的时代,叔本华说:“一个优秀的人,在孤独中如鱼得水。”但他的意思不是鼓励我们自我封闭,而是提醒我们:独处是精神成长的温床。真正有思想的人,反而害怕喧嚣和表面的社交。
4. 人生要简化欲望,而非盲目追求
“欲望永无止境,而满足总是短暂。”与其不断追求“更好”,不如主动简化生活、收回注意力,把简单的日子过得丰盈。
5. 以审美超越痛苦
尽管哲学立场偏于悲观,但他也给出一条出路:沉浸在艺术、自然与哲思中。借助理性与审美的力量,我们可以短暂地“超越意志的苦役”。
如果你对人生、幸福、精神独立这些命题有所思考,这期月刊也许能给你带来些许启发。
它不鼓吹成功,不追求狂喜,而是安静、清醒、坚定地告诉你:内在的平静,比外在的一切都来的重要。
祝阅读愉快~
本文卡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